智能生活裡的雙面刃

偶爾覺得與某些人的關係卡卡的,有時候似乎自己知道原因,有時候卻覺得莫名所以。無論怎樣,這樣卡住的人際關係,不知不覺中帶來某些壓力,尤其如果對方是日常生活裡無法避免的人。若是想說,這些沒什麼緊要,而將想法和情緒予以壓抑,遲早它會向我們反撲而來,例如終於忍不住大吵一場,造成難以收拾等等。

另外,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近來流行說”自我感覺”,其實我們似乎常常沒能覺察真正的自我感覺,因此,偶爾會引發內心種種的衝突,例如:在焦躁不安與專注之間的無所適從、在滿足感與羞愧感之間有所矛盾、甚或可能引發懊悔或是自責。這些也會在長期裡為自己帶來壓力。

接納自己生活中不完美的部分,並與之和平共處,將有助於釋放和減輕我們的壓力,對長期的健康而言,也是有益的。但到底如何才能真正的接納呢?

靜坐中所孕育的心靈自由,帶來靈敏感及內在省思的能力所需的養份。而這兩者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智慧與健康的有力工具。

2023年元月十五日周日下午13:30歡迎雅肯靜坐者回到雅肯之家跟台灣新一代講師們一起討論靜坐,並聽聽有關”AI 社會雙面刃與雅肯靜坐”演講!

詳情請點選雅肯國際靜坐日

編撰: 呂春熹 特色圖片: 2023心靈解鎖 提供者: Cdd20/pixabay

為何而坐

近代腦神經科學的發達,打開了靜坐冥想的神秘面紗,也逐漸褪去宗教的色彩。愈來愈多人學習靜坐冥想,已從以往的自然形式的靜坐冥想,也就是講求平靜祥和的心理狀態,更是來到了講求多樣目標的靜坐冥想。

多樣目標:

  1. 想要體會某種特殊心境或是心靈狀態;
  2. 為了持續地改善個人的健康、促進個性成長,或是增進個人的能力,以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事務。

這樣的多樣目標也間接點出了各種靜坐方法的不同,以及帶來的靜坐效益。

就第一種目標而言,靜坐本身就是目的,學習者大致是順從指導者指示,以體驗導向,積極投入帶來平靜祥和,或某種特殊心境的靜坐裡,期待目標實現。

相較於前面體驗導向,第二種靜坐的目標則是強調靜坐的功能及效益,重視靜坐如何改變個人內在性格,以及增進面對生活的能力。此種「蛻變導向」,將靜坐是為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經由每日規律靜坐習慣,以及逐漸瞭解內在心理架構過程,。而達成在健康、工作、人際關係等方面的成長。此種方法是以漸進而溫和的持續調整的過程,故稱「蛻變導向」。雅肯靜坐即是屬於此種導向的靜坐模式。

無論是想要身心放鬆、恢復精力,或者個人心理成長,都可以從雅肯靜坐法,各取所需,獲得助益!

綜觀時下各種靜坐法,體驗導向似乎要比蛻變導向來得普遍而常見。這麼多種的靜坐法,挑選的原則是以能夠讓自己持續做下去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因為持續下去,才能讓我們實實在在地生活。

來自北歐的雅肯靜坐法,以現代心理學發展為基礎,與宗教無關、無須盤腿、無須排除雜念,簡單易學。有完整的教學體系,與你一起走在成長之路上。五人就可成班開課。

近期將有實體初級課程於三月裡陸續開課:

平日週五下午班: 上課日期3/10、3/17、3/24、3/31、4/7, 每周五14:00-16:30,請點選課程名稱,瀏覽詳細課程及報名資訊。

假日週六下午班: 上課日期 3/11、3/18、4/08、4/15、4/29,每周六14:00-16:30,請點選課程名稱,瀏覽詳細課程及報名資訊。

平日週四晚上班: 上課日期3/16,3/23,3/30,4/6,4/1 ,每周四19:00-21:30,請點選課程名稱,瀏覽詳細課程及報名資訊。

又以上課程時間如尚未有合適者,請點選學習雅肯靜坐法,填寫你想要上課的時間,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絡。 

編撰: 呂春熹 特色圖片: 使君有心 提供者: 陳清文

進入瑜伽的心流

– 談談Yoga flow

靜心瑜伽體位的練習,可以讓人進入一種深沉的寧靜又專注的狀態,稱之為Yoga flow。”Flow”在心理學裡,被用來描述了一種完全沉浸(專注)和完全投入於活動本身的心智狀態的令人振奮的感覺。可以提升專注、意念與創造力。這個心流(flow)語詞雖始見於上個世紀的70年代心理學研究,但在兩千多年前人類身心體驗(修行)歷史裡,培養這樣的狀態,早已成為必修技法(method)之一。

雅肯靜坐法及瑜伽體位練習裡,常常可以體會到此心流。從身體的工作進入心流,是比較容易上手的方式。雅肯靜心瑜伽是經由鬆沉緩慢的體位練習,可以快速達到放鬆效果,更是著重於啟發瑜伽學習者,能自我發展出內部感知,覺察自己身體的能力,增強敏感度,不但能避免傷害,也因此開啟了個人進入靜心的自我探索之旅。

身體、呼吸與心靈整合

靜心瑜伽是重新認識自己身體的最佳方法。因為在靜心瑜伽體位裡,你跟你的身心同在,從呼吸、動作裡體察身體每一部位的伸與縮、靜與動。在此中,忘卻教條的規範,不勉強、不刻意地跟著心流,體察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體位練習結束後,感受那股既沉靜又開放的身心振奮狀態。無論在每一天的開始與結束,以yoga flow向宇宙頂禮,是很棒的方式。

雅肯靜坐營的長時間靜坐一定搭配靜心瑜伽,從長時間身體的靜止狀態,進入yoga flow,更容易讓我們進入這種深沉寧靜又完全投入的身心振奮狀態。

靜心瑜伽適合任何人,無論胖瘦、老少、男女,或信仰。

在目前疫情下,台灣雅肯提供遠距瑜伽,每週四晚上八點靜心瑜伽初級課程,可以單堂(90分鐘)上課,適合初學者。有意者請點選遠距靜心瑜伽,瀏覽課程資訊。

想學雅肯靜坐嗎? 雅肯靜坐法以現代心理學發展為基礎,與宗教無關、無須盤腿、無須排除雜念,簡單易學,五人就可成班開課。請點選學習雅肯靜坐法,填寫你想要上課的時間,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絡。

作者: 呂春熹 特色圖片: 心流 攝影: 陳清文

2022年的心流

心流是讓我們全力投入於活動本身的一種精神振奮的狀態。

投入心流的我們,做起事來,可以順手不需多加思考,身體自動發揮,且因專注投入,沒有時間流逝或受到雜訊影響的焦慮,並在事情完成後感受到愉悅、滿足、成就感等。心流是心理學家從我們的心理過程發現這種可為人們帶來正向的力量。然而實際生活上,心流這種正向的力量受到大腦慣性反應而受阻礙,使我們做起事來,磕磕碰碰,常常讓重要目標無法順利達成。

雅肯靜坐法從現代心理學及腦科學著手,讓我們深入了解自己,能調整自己固定行為模式或習性。每次靜坐完畢,還可馬上感受壓力紓解,提高睡眠品質。此靜坐法無須盤腿、無須排除雜念,也與宗教無關。

想學雅肯靜坐嗎? 雅肯靜坐法以現代心理學發展為基礎,與宗教無關、無須盤腿、無須排除雜念,簡單易學,五人就可成班開課。請點選學習雅肯靜坐法,填寫你想要上課的時間,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絡。

已是雅肯靜坐者嗎? 歡迎參加近期週末營預訂於5/13-15,更多詳細課程資訊,還請稍等,或與雅肯學會聯絡(02-23623447),或者夏天來北歐參加為期一週的夏令營(附有初級課程)。

靜坐陪伴我的疫情時光

作者: 黃世芬

與雅肯首度相遇

第一次接觸靜坐是在2017年3月,結束靜坐課程後,規律每日早晚各半小時的靜坐習慣,持續大約半年。

到當年九月份因為工作繁忙靜坐只能成為週末固定的行程,平日僅能維持早上一次半小時的靜坐。如果遇到工作忙碌,晚上回去的晚,連次日早上的半小時也會被我壓縮掉。

這個時候靜坐變成了我舒壓的方式。如果遇到任何工作瓶頸,情緒起伏較大時,我會再做出任何重大決定前,或是準備怒氣沖沖地跟人理論前,至少讓自己靜坐45分鐘。

在這種情況下靜坐中的自然心靈活動自然是多的不得了⋯⋯

疫情帶來的恐慌與焦慮,也帶來了遠距團體靜坐的機會

2020年,疫情來襲工作的腳步也被迫變慢了。平日工作中閒暇時間變多,規律靜坐的習慣又回來了。每天固定早上靜坐30分鐘雖然沒有辦法達到一天兩次,但是我努力讓自己可以做到一天一次的規律靜坐。

有時候如果遇到工作必須要提早到店其實在靜坐中會一直想起身看時間,或是放棄靜坐,不過為了維持好對自己的承諾我還是會勉強自己做完早上的那30分鐘。

2021年五月,嚴峻的疫情強迫我們中斷了正常的工作及生活型態我的工作是屬於被要求停止營業的行業,對疫情的恐慌以及失去工作的焦慮,讓我身心都受到很大的改變。不只心理焦慮,連身體也出了狀況。

疫情迫使生活發生很大的改變

但是沒有想到因為這個疫情,雅肯靜坐開了線上課程,讓我有機會重新可以跟靜坐課程帶領人一起團坐,並且與參加團體靜坐的同學們彼此分享靜坐心得。

團體靜坐帶給我的震撼

參加的團體靜坐之後,第一個震撼我的,是原來過去三年多來我對靜坐的態度,太過執著與認真了。所以我開始學著放鬆心情用輕鬆心靈的態度面對靜坐這件事。

也因為生活中失去了工作這個重心,沒想到我在那沒有上班的三個月裡面,養成了可以規律每天靜坐一個小時的靜坐習慣。那段時間我發現,原來當我放下工作的時候,我才有機會重新看到自己!

在最近幾次的團體靜坐中,我又有了新的體悟。從團體靜坐帶領人的提問,讓我重新面對自己。原來靜坐裡我們的當下反應會如實地呈現我們在生活中對待很多其他事情的態度。藉由這樣的覺察,我了解到自己靜坐的狀態,似乎跟我的工作態度,對待其他事情的態度,其實是一致的!

我很高興可以重新回到團體靜坐,這半年多的靜坐經驗,以及自己對靜坐態度,以及看待自己的轉變,遠遠超過過去三年。

現在的我看待靜坐這件事情,覺得它就好像是春風吹拂著我們不用刻意去感受,就是這樣安安靜靜的溫柔的陪伴著我。

輕鬆的心靈態度帶來內在的力量

編輯: 呂春熹 遠距課程攝影: 呂春熹 聖誕訊息攝影: 陳清文

其他雅肯靜坐者分享文,請點選靜坐者畫像

首次參加遠距週末營

兩年前學習雅肯靜坐法的Fenya Su於今年十月參加了她首次長時間靜坐營- 雅肯北美遠距週末營。對於她自己最後決定參加此遠距營,深感慶幸。下面她的心得涵括: 活動前的準備、實際遠距的運用,提供了很棒的經驗,可供有意參加遠距營的靜坐者參考。

北美雅肯剛剛於十月下旬舉辦了第一次的遠距週末營,住在加拿大東岸的我有幸參與了這次活動,在北美志工群用心的規劃之下,三天課程圓滿結束,個人獲益良多。得知台灣雅肯即將於十一月舉辦遠距秋令營,應春熹邀請在此分享心得,供台灣學員參考。

看著女兒作畫的Fenya 攝影: Fenya兒子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雅肯的長時間靜坐營,參加前的心情可以說是相當的忐忑不安。一方面是當時的我已中斷靜坐三週,又從未嘗試三小時長時間靜坐,不確定自己是否能順利地與靜坐聲音共處;另一方面,練習雅肯二年多來從沒機會參加靜坐營,一直期待能有機會參加,卻因疫情關係無法成行。雖然歐洲已舉辦好幾場口碑不錯的線上靜坐營,但因為時差的關係無法配合。這次終於有適合自己時區的機會,當然得好好把握。

信任、開放、專注的互動

這次的北美靜坐營有三位來自挪威的資深講師以及一位現居紐約的講師。學員共有十位,其中四位來自北美東西岸不同時區,六位來自歐洲不同國家,性別分布上男女各半,年齡則分散在20歲到60歲區間,學員組成在各面向上相當多元。為期三天的週末靜坐營,共有兩次的三小時長時間靜坐,每次靜坐完除了有分組輔導(guidance group)外,還有座談會(seminar)及一對一談天(buddy talk)。

在每次的三小時長時間靜坐結束後,學員回到線上(zoom)集合,由主持人簡短說明後進入分組討論(breakout room)。我們這組有一位帶領老師及四位學員,螢幕畫面切割成五個視窗,每位學員均開啟視訊並端坐在鏡頭前,別人發言時也能保持專注並適時地給予回饋。我自己本來在參加活動前對線上的討論方式存疑,擔心遠距形式會失去面對面的真實感而有礙學員間的開放討論。然而實際參與後,我發現breakout room提供的切割畫面給予老師及每個學員同等比例的顯示,每個人的臉部表情比親身討論更能清楚的展示在螢幕上,非但沒有影響學員間的互動,反而是在所有參與人員都開啟視訊的基礎下更有助於討論時的信任及專注。

兩個晚上的座談會進行方式也很有趣。先由zoom軟體將所有參與人員及老師群隨機分三組,各組利用五分鐘討論希望老師談話的重點或想要請教的問題,帶領老師再由這些提問中發表談話。談話後再次的討論相當熱烈,形式上不像是以往國際雅肯舉辦的Webinar(網路研討會)中由演講者自訂題目的訊息傳遞,比較像是開放性的座談會,有更多的互動及討論。我想這是因為所有學員都開啟攝影機,畫面上清楚顯示每個人的頭像,對講者而言,能更清楚的看到所有參與者的細部表情,對聽者而言,也由於視訊的臨場感使自己更專注。

夜間座談的啟發

在團體談話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學員提問要如何知道自己達到了輕鬆的心靈態度(Free mental attitude)?老師以翱翔的老鷹作為譬喻,老鷹順著氣流展開翅膀滑行,是完全不費力氣的。不論氣流是強是弱是順是逆,老鷹就只是展開雙翅、以最省力的方式順著當時的氣流翱翔著。氣流如同我們的心靈活動,老鷹的翅膀就像靜坐聲音,而自由翱翔的狀態不正是輕鬆的心靈態度?多麼精妙的比喻!試想若老鷹不顧氣流狀態而反向逆行,勢必要花費更大的力氣且可能徒勞無功,這不就是我們常常想要控制心靈活動而出現的煩燥疲累狀態嗎?

攝影: samimhasan007

這次的靜坐營,讓我重新溫習了雅肯靜坐的原則及要領,這些看似簡單的原則常常在靜坐一段時間後忘記,需要再度透過老師的帶領下自我提醒。長時間靜坐後的輔導,領航老師在學員的分享中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協助學員們詮釋各自心中的困擾,帶領學員進一步涵容(Contain)自己。更難得的是學員之間互信下給予彼此的回饋,來自資深學員對新學員的經驗分享,資深學員也能從新進學員的身上看到過去的自己進而發展出涵容的能力,這對我個人來說是非常大的收穫。最值得開心的是,在這次週末營後,我又重拾規律的雅肯靜坐習慣。

雅肯遠距活動指南

另外在此次的遠距活動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份長達三頁的課前指南。文件中鉅細靡遺地列出個人事先準備工作及注意事項,包括靜坐營期間如何減低外界的干擾、避免使用手機、社群軟體、電子郵件;與同住家人事先作好溝通並分享活動時間表,商請家人在這段時間內給予隱私並保持安靜;安排獨立的靜坐空間環境、舒適的坐椅;為尊重老師學員及保持良好互動,在線上視訊時應全程出席、不遲到早退;討論過程中不要任意移動並避免有家人在旁影響到討論品質。

對我個人來說,這些注意事項中最傷腦筋的就是要請家人在這段時間保持安靜。我有二個分別是9歲、15歲的小孩,週末是他們與朋友(激烈地)玩線上遊戲、聽(極大聲)音樂的時間,要他們保持安靜實在是不可能的任務。幸好有先生、好友的協助,星期六幫忙帶孩子外出活動一整天,就只剩下週五半天、週日全天需請孩子控制音量。我在孩子的書桌前及廚房冰箱上分別貼上活動時間表,特別用螢光筆註記需要他們特別安靜的時段。活動前一週就開始預告,前三天再次提醒,活動前一晚最後柔性勸說,深怕這群猴子(誤)當天大鬧天宮。結果令我意外的是,三天活動下來孩子們竟然都能在註記的時段裏保持安靜,連本來咚咚咚的走路聲、碰碰碰的關門聲都沒有,這簡直是神蹟!我想是他們深感靜坐後的媽媽變得比較溫柔慈祥,所以願意努力配合吧(笑)。

我看了一下這次台灣雅肯的遠距秋令營的活動說明,其中與北美營最大的不同是提供學員在自家靜坐以外的選擇,志工群貼心地規劃位處陽明山幽謐的靜坐場地,除了能讓學員擁有獨立的靜坐空間,還可以與其他學員互動,共享山林間的散步談心。最令人羨慕的是每晚與創辦人賀倫博士的線上座談,這也是北美營中沒有的VIP享受。建議還沒有機會參加過靜坐營或者是像我之前一樣已暫停雅肯靜坐練習的學員們,好好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祝福大家都能像天空中的老鷹一樣自由地展翅翱翔。

作者: Fenya Su  特色圖片: 落羽松林 攝影: 陳清文

已學過者每年至少一次參加一週營,對促進靜坐技巧及效果的助益甚大,特別推薦近期長時間靜坐活動: 雅肯秋令營2021.11.11~11.15

想學雅肯靜坐嗎? 想學雅肯靜坐嗎? 請點選即將於11/29開課: 遠距初級週一晚上班

靜坐人生(下)

長時間靜坐的輔助

如果只在家日常靜坐而沒有參加長時間靜坐,似乎效果就有限喔!

前面提及雅肯靜坐系統的三要素,其中的靜坐包括日常靜坐、長時間靜坐等等,而日常規律靜坐是帶來改變契機的最重要因素,如果要以數值來表示,可以說是,佔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重要性。

但是,首先我們都很清楚,保持規律靜坐習慣是不容易的,再則,因為日常生活條件的限制,每天規律靜坐需要較長的期間,才能感到中長期(也就是壓力管理或個性改變的)效果。所以雅肯定期辦理的團體靜坐或靜坐營等長時間靜坐的機會,主要是幫助靜坐者促進技巧,尤其是持續幾天的靜坐營,一切安排都是為了靜坐促進技巧與效果。又因為縮短了中長期效果所需時間,也可以鼓舞靜坐者每日規律靜坐的動機!

回到初心

許多人當初選擇雅肯靜坐法,是因為這個方法與宗教無關。

但是請不要誤解所謂的"雅肯靜坐與宗教無關",並不表示它達不到存在的層次(或稱靈性的)*;這部分需踏踏實實地規律靜坐多年後,才可能觸及或感受到,而且是自己親身體驗。只是在一段長時間裡沒有什麼太大變化的日常靜坐,自然不及觸動人心的宗教或美好的心靈境界來得吸引人,因此,能夠日復一日,無論腦波是α、β、γ,或或者多巴胺分泌多寡,都順其自然,而能踏踏實實的靜坐,確實是人生很大的挑戰,蠻多人都卡在此關上。

與宗教無關,意謂著每個人的生命是獨一無二,無論是生命或靜坐過程的體驗也是獨一無二。自己的生命是要自己負責,我們無法仰賴某個人或物的能力,或複印同樣的經歷或體驗。縱然,我們遇上世界上最棒的精神導師,他還是無法為我們而活,精神導師或宗教上師的悲天憫人的胸懷,是我們所欽佩的典範。我們需要典範,只是典範的啟示,畢竟只是我們頭腦的認知(大腦裡掌管認知功能的區域,與行為實踐的腦區是不同的)**。最終每個人還是要自己去一步一步地去體現。在想要向上提昇前,能先腳踏實地(down to earth)。

生命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體現 攝影: 陳清文

與宗教無關,並不代表雅肯靜坐者是無神論者,或反對宗教者。相反的,雅肯靜坐者裡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宗教或信仰,這些靜坐者從自己靜坐中的體會,得以更深入了解自己宗教教義或信仰的真正涵義,相輔相成,以至實踐。

把靜坐嵌入我們的生活裡,是用來促進行為的實踐,是腳踏實地的,讓我們理性認知與行為實踐達到平衡,讓我們有機會認識真實的自己,返回初心;是實實在在的人生,真正促進個體與群體生活與生命的美好! 

*存在的,existential 一詞較為中性,*靈性"一詞卻是已被廣泛使用,每個人講著此詞時,腦海裡都有自己的意涵指向。雅肯靜坐的中性,就是為了避免指向,避免限縮每個人的體驗空間。

**腦部有掌管理性認知功能的所謂新皮質區,也有原始腦區,掌管生存本能與情感等下意識反應。

作者: 呂春熹 特色圖片: 天人合一 攝影: 陳清文

已學過者每年至少一次參加一週營,對促進靜坐技巧及效果的助益甚大,特別推薦近期長時間靜坐活動: 雅肯秋令營2021.11.11~11.15

想學雅肯靜坐嗎? 想學雅肯靜坐嗎? 請點選即將於11/29開課: 遠距初級週一晚上班

靜坐人生(上)

請進一步訂閱靜坐文化最新文章:

靜坐人生(中)

兩個台灣靜坐者的經驗

曾有一位靜坐者談到他靜坐初期,因為明顯化過程的出現,有段時期靜坐裡總是煩躁,坐不住,為了想完成靜坐,想說默念聲音時稍微專注一點吧。

調整以後似乎可以勉強繼續把靜坐做完,但是這樣勉強按耐住煩躁的靜坐,讓他覺得靜坐已沒辦法讓自己放鬆。逐漸地,他在生活作息忙碌的日子裡,開始把每天靜坐時間往後推,常常到最後沒有時間靜坐就放棄它。

顯然潛意識裡,用合理的藉口開始逃避靜坐。後來是他的太太鼓勵他,應該恢復靜坐,因為她發覺先生沒有靜坐的日子裡,跟之前有靜坐時,在脾氣、氣色,以及下班後的精力有很大的落差。

這位靜坐者後來跟課程帶領者約時間做靜坐輔導,察覺自己為了想完成靜坐而稍微用力地回到聲音,反而讓本來正確的靜坐方法走偏。經過幾次輔導,以及調整靜坐方式,終於又回到規律靜坐的習慣。

雅肯靜坐三元素裡的語言是重要的催化劑

另外,有位靜坐者分享,因與辦公室新進的同事在相處上有點卡卡的,她感到這位新進同事似乎總是與她在言語上很容易產生誤解,她甚為不解,一向自覺與人為善的她,嘗試採取低姿態,多多在言語上小心謹慎些,似乎也無法解開這莫名的卡卡的感覺,人際關係嘗到的挫折,逐漸地,為她帶來些許壓力,在上班時已不太能一如以往的開朗。

與這位新進同事相處的某些情境也開始在她日常靜坐裡出現,她覺得這段辦公室的人際關係在日常生活已夠讓人煩了,怎麼平常最喜歡的靜坐時刻也逃避不了呢? 她覺得這些雜念在靜坐裡揮之不去,為她平日柔和地回去默念靜坐聲音,帶來很大的挑戰。

幸而已有多年靜坐習慣的她,頗能掌握雅肯靜坐原則,她不想逃避這惱人的雜念,經過一段期間的練習以及幾次靜坐輔導後,她嘗試讓聲音的默念方式與這惱人的情緒互動,逐步地,在每次的靜坐裡找到相對的輕鬆的心靈態度,終於她感受到已能在日常靜坐裡擁抱這干擾。

而這樣經過練習揣摩得到的輕鬆的心靈態度也反映到日常生活,除了可以從容地接受這段卡卡的人際關係,她自己感到對待生活很多方面的彈性變得更大。她說,其實很感謝這位新進同事為她的靜坐人生帶來很大的突破!

對靜坐輔導的誤解

雅肯的靜坐輔導是一種心理諮商,這樣談自己的隱私或過往,我不太能接受!

靜坐後的討論是雅肯所謂的靜坐輔導,是雅肯靜坐系統三大要素: 靜坐、身體、語言的其中之一。靜坐輔導往往讓人誤解與心理諮商輔導一樣,但其實不然。

靜坐後的輔導,雖然可分為對初學者的技巧輔導以及有經驗者的過程輔導,主要目的都是為了促進靜坐方法運用的正確性。

技巧輔導是針對默念靜坐聲音或靜坐習慣的實踐上的討論;過程輔導則是在討論靜坐者在技巧運用的過程裡,因為涉及靜坐裡自然心靈活動的影響,偶爾可能需要說出內容可以使討論容易些,但也不是一定需要如此,靜坐者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涉及內容,甚至因為輔導者的提問,已讓靜坐者在心中猛然一動,無須說出內容,就已有所啟發,並了解自己方法運用上要如何改進。

我們前面提到兩個例子,其實也是經由靜坐輔導從旁協助,才縮短與自己某些執著奮戰的時間。(待續)

作者: 呂春熹 特色圖片: 半畝心田 攝影者: 楊琇雲

(此"靜坐人生"一文稍長,因此分成上、中、下單元。此單元提供經靜坐者同意分享的兩個案例,可以使我們更具體了解靜坐所帶來的效益。請在訂閱框框留下電子信箱,即時收到最新文章。尚未讀上篇者,請點選靜坐人生- 上)

請進一步訂閱靜坐文化最新文章:

想學雅肯靜坐嗎? 請點選近期課程: 遠距初級週一晚上班

推薦已學過者每年至少一次參加一週營,對促進靜坐技巧及效果的效益甚大。請點選近期一週營: 雅肯秋令營2021.11.11~11.15

靜坐人生(上)

每次初級班結束,大家即將各自東西之際,身為帶領者的我,衷心祝福著這些同學的"靜坐人生"順利開展。用靜坐人生來描述之後的生活,是有很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如何把靜坐嵌入自己的日常作息。另外還有的就是,如何突破靜坐瓶頸,尤其是靜坐一段時間後,會出現的,也往往是我忐忑地期待著同學們會有的明顯化過程。因為雖然面對明顯化過程,是靜坐的一大挑戰,但也是我們人生(生活+生命)進步的里程碑。

帶著複雜的心情,在靜坐教學路上走了20多年的我這次終於把近年來心中醞釀的一些感想,訴諸文字,除了回應給剛結業的同學,也希望給已學過稍有靜坐經驗的雅肯靜坐者,感謝我們大家一路走來,在初級班的五週以及結束後的成長路途上,彼此幫助,並提供自己的靜坐歷程給彼此諸多啟發。更要祝福所有的靜坐者,在靜坐人生的路上,成長圓熟!

初學迷思

初級課程裡有許多人會對靜坐有些迷思,而且在初級課程已近結束之際,甚至稍有經驗的靜坐者,還是對這些耿耿於懷,無法放開。

靜坐裡大多數時間都是睡過去的,看來要嘛是我太混了,要不就是這方法不適合我吧

在靜坐裡睡著或打瞌睡,是靜坐過程裡的自然心靈活動,是靜坐的一部分,是要允許它發生的。這部分大概是雅肯與其它靜坐方法,或一般人對靜坐冥想的刻板印象,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不管上課裡已強調多少次,我們初學回家靜坐,總還是對老是睡著的自己很不滿意,或者懷疑自己的做法不正確,更甚或是雅肯靜坐法的不合適。

其實靜坐裡的睡著,具有很大的意義。首先是,靜坐裡的睡著是可以讓今日忙碌異常、身心疲乏的自己得到消化這些殘餘的機會,而且獲得的是深層放鬆,比同樣用20或30分鐘躺下來睡覺所恢復的精力更快更顯著。這些效果已是很多雅肯靜坐者的很快就經驗到的。

另外,有人說,但是靜坐前我並不覺得疲累,也沒有忙碌,但靜坐裡還是睡著。其實就像是新生嬰兒,因為每天裡腦子接受很多訊息,所以每天裡間隔一段時間就需要用睡覺來停止接收太多的新印象。靜坐裡的睡著也是因為靜坐者深層心理結構開始鬆動,而潛意識裡對此有所抗拒,首先會帶來的效應就是讓自己睡著。在睡著中,讓消化殘餘的作用自主進行者,還有什麼比此更受歡迎的靜坐歷程呢!

正確的靜坐不在感覺、狀態,而在於靜坐裡"做"了些什麼?

靜坐就是要能靜下來,但是我的靜坐裡總是一大堆雜念,靜不下來,這樣的靜坐恐怕一點也不放鬆!

與此迷思類似者,還有下列幾個: 

靜坐裡如果能感覺到幸福感,就那次的靜坐而言,是較有品質的靜坐吧!

我靜坐裡一點都不覺得放鬆,不放鬆就沒辦法消化殘餘啊!

雖然初級課程裡,帶領者一再強調: 正確的雅肯靜坐不在於靜坐過程裡的感覺、狀態,而在於靜坐裡我們"做"些什麼!  但是初學者還是很不放心,或者會用自己的方式或觀念去調整。這裡的"做,指的就是雅肯靜坐法本身: 「以輕鬆的心靈態度,反覆默念聲音,過程裡被自然心靈活動帶走,是靜坐的一部分,想到時,就輕鬆地柔和地,把注意的焦點輕輕放回聲音,繼續默念。」

就只是如此簡單,只要能這麼做,消化殘餘的作用就自主地(是腦子的認知功能沒法意識到的方式)產生。因此,靜坐裡"感覺"到平靜與否、幸福與否或放鬆與否,與雅肯靜坐法的正確性無關,也與消化殘餘的作用無關。反過來說,靜坐裡一路煩躁,確實是很大的挑戰,但不代表我們的靜坐沒有效果或做得不好,更進一步說,是因為我們靜坐做對了,所以產生了潛意識裡抗拒改變的煩躁、坐立不安。

既然是潛意識,所以我們莫名所以,"未知"讓我們更容易煩躁或擔憂,此時,最重要的是,是盡可能的程度去保持所謂的輕鬆的心靈態度,來貼近那個煩躁不安,以貼近的方式(而非保持距離或第三者的角色)來覺察自己是怎樣回去默念靜坐聲音。更好的則是,靜坐後,與帶領者聯絡安排靜坐輔導,談談這樣的靜坐經歷,往往能找出造成矛盾效果的癥結,或是帶來某種啟發,調整回來正確的靜坐技巧。(待續)

請點選靜坐人生- 中,繼續閱讀。

作者: 呂春熹 特色圖片: The flow of life 攝影者: 陳清文

(此"靜坐人生"一文稍長,因此分成上、中、下單元。此單元談及其中兩個迷思及破解,下個單元將對此提供經靜坐者同意分享的案例,可以使我們更具體了解靜坐所帶來的效益。請在訂閱框框留下電子信箱,即時收到最新文章)

請進一步訂閱靜坐文化最新文章:

想學雅肯靜坐嗎? 請點選近期課程: 遠距初級週一晚上班

推薦已學過者每年至少一次參加一週營,對促進靜坐技巧及效果的效益甚大。請點選近期一週營: 雅肯秋令營2021.11.11~11.15

保持距離

雅肯靜坐教學的互動裡,常常有人初學時,因為不想要有雜念,會傾向於稍微用力地回去默念靜坐聲音。後來逐漸了解雜念是靜坐的主要成分(自然心靈活動)的一部分,是需要接納的,但是接納不想要的雜念是蠻大的挑戰,於是就有人體驗到靜坐裡如果與雜念保持距離,或者說用中立旁觀的角度來看此雜念,就可以做得到了。

攝影師:Trace Hudson

那到底這樣的中立旁觀的角度,以雅肯靜坐方法,一種非指令性的靜坐而言,是否正確呢? 這主題討論起來應該是很有意思的。最近正好因為台灣雅肯預計出版"The Power of the Wandering mind"的中文書,翻譯團隊開始著手翻譯。其中有篇"Morality Without Alienation" (暫譯"沒有距離的道德判斷")。文章涉及哲學思辨頗為複雜,故在此就只提提文章裡的一個靜坐者在靜坐裡採取保持距離的例子(感謝林婉玲提供文章中譯部分):

瑪德蓮是個社會工作者,並且非常投入她的工作。她很容易與她的當事人建立聯繫,對於他們的困難處展現很大的同理心。她對於這個工作非常積極,並且不遺餘力地幫助她的個案。而且經常是成功的,然而偶爾也會遭遇挫折:如個案酗酒或吸毒的問題復發,或移民拒絕她的建議或幫助,這些都讓她感到沮喪。

瑪德蓮正開始一段新關係。她被這位新伴侶深深吸引,並且期待這段關係可以比以前的更持久。然而,她偶爾會被嫉妒與沒安全感所淹沒,她為自己這些感覺感到慚愧,並且了解它們是不理性的。盡管能這麼想,但她還是為這些付出代價,她越來越容易感到疲倦。因此聽到有人提起一種非指令性的靜坐方法(雅肯靜坐)可以紓解壓力與緊繃,並且在生活中產生恢復活力與增強精力的效果,於是就報名參加課程。

瑪德蓮從首次的靜坐,立刻感到它的效果。她感覺到身體的放鬆,以及思緒很容易從一個記憶流到另一個記憶,之後並感到重獲活力。她對自己說,這就是我所要的方法: 終於找到有幫助的法子了。

然而,過了一陣子,瑪德蓮對她的靜坐不再那麼著迷了。她感到她不再像一開始時那樣放鬆,而且不開心的思緒佔據了內心:想起有天與個案相處上發生的困難、擔憂他們會不會遇上問題、還有懷疑她與新伴侶的發展。她的靜坐就是不再像剛開始時那樣感覺到美好,她想知道為什麼。她注意到自己想要避免或逃離這些不愉快的思緒,但靜坐卻相反地一再地把她推得更近。(有經驗的雅肯靜坐者閱讀至此,應該會說那是明顯化過程,這是對的,只是有點簡化,下面我們繼續探討)。

在靜坐中,瑪德蓮重溫了近來與男友相處的一些讓她極度嫉妒與缺乏安全感的情境。那些情境本身似乎相當的中性與平凡:她的伴侶碰巧遇到他人而談些普通的事情、或是他正在讀一本書,比較想繼續讀而沒有跟她瑪德蓮說話。

瑪德蓮認為在那些真實的情境下,自己的嫉妒與沒有安全感的感覺是如此地強烈又不恰當,這些感覺似乎是反映她的主觀性的扭曲,而自己卻沒能與這些感覺保持適當的距離。

基本上我們可以同意她的看法。瑪德蓮想著“我不應該有這種嫉妒與不安全感”。這些感覺使關係惡化並且讓生活變得困難,因此她試圖採取隱藏或壓抑或逃避等可以與它們保持距離的方式,不想要對它們採取任何行動。

然而,如此做了之後,在她的靜坐中,那種嫉妒和沒有安全感變得更強烈。它們展現出一種壓倒性的力量。她認為如果沒有這些,靜坐會比較好些。她想要跟這些嫉妒與不安全感保持距離,想要擺脫它們。她很自然地認為這才是對的,而且也是該做的。畢竟這嫉妒不但折磨她,而且也在她與伴侶之間造成困難,她想要擺脫它。

瑪德蓮的自我了解及對靜坐問題的解決方式,看起來是有道理的。瑪德蓮覺得她"不應該"感到嫉妒與不安全感,而且這會引起她與伴侶間的痛苦。她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為了能適當地看待她及伴侶,她必須遠離這些負面的感覺。她想讓感覺“少一點瑪德蓮”,而更像是在觀察他人的角度的感覺。

瑪德蓮這樣的認知在日常生活是很正常,也可能帶來減少負面感覺的短期效果。然而主觀的情緒是沒有是非對錯或好壞,甚至在心理學的角度,情緒是可以救命的,所以在演化裡沒有被淘汰。重要的是情緒是受什麼影響而產生。這個背後的無意識的影響才是導致行為適宜與否的重大因子。

因此,或許瑪德蓮應該去接近她的忌妒及沒有安全感背後的那個可能扭曲事實的影響因子,才有機會去調整。文章裡指出:

非指令性靜坐所促進的成長過程的部分貢獻即在於,逐漸發覺這樣的自我扭曲。通常這隱藏深處的主觀觀點在我們的心理也是根深蒂固,使得我們很難發現並了解它們。想要發現它們,通常可從一對一或團體討論靜坐裡,藉由言語表達而帶來不同觀點的啟發或揭露。

從非指令性靜坐的觀點,瑪德蓮那種用保持距離來解決的方式是沒有效的。她想要與這些感覺保持距離,藉此擺脫它們,結果反而讓自己可以更加認識這些感覺及那些隱藏於其後的驅動力量的可能性悄悄溜走。也就是她只是表面上有一種超然的樣子,自以為沒有受到這個隱藏力量的驅使,其實是拒絕自己得以接近及接受並逐漸改變這些感覺的機會。

最後回到我們實際靜坐的體驗上,想想下次當靜坐裡出現: 外在環境有無法改善的噪音、身體不知為何感覺卡卡地、令人不自在的思緒、情境,或者只是莫名的煩躁時,嘗試以當下能力所及的程度,盡量柔和(相對)地回去默念靜坐聲音,去接近那個感覺,靜坐後與靜坐指導者談談,或許逐漸地,能讓隱藏其後那個無意識的驅動力量浮現出來,並進而有調整的機會。

雅肯靜坐法與宗教無關,無須盤腿,無須排除雜念。有興趣或進一步諮詢者,可以點選以下方式與雅肯聯絡:  雅肯官網LINE臉書

本文作者: 呂春熹 特色圖片攝影: 風雨中的寧靜  陳清文

請進一步訂閱靜坐文化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