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與凸

雅肯靜坐法的效用在於日常的靜坐,然而長時間靜坐能促進靜坐法的熟練,使日常靜坐感到跳級式的進步,並加強靜坐效果。因此每年雅肯位於挪威及瑞典的靜坐中心,有著靜坐時間從3小時以上,至50小時不等的夏令營、深度營及加深營。長長的靜坐時間裡,遇上後設思想的機會比較多。

雅肯靜坐者都蠻清楚什麼是後設思想。後設思想是靜坐過程裡出現的判斷,例如: “我總是做得不夠好”、”這靜坐真是令人喪氣!”等等的自我對話。故而,我們需要能覺察這後設思想,無論是靜坐裡或生活中,了解它們只是反映出個人潛意識裡是怎麼看待自己,也就是所謂的”自我的意象”。尤其是在我們對自己做某件事情不順利,或對自己表現不滿時,這個自我意象很容易悄悄地出現,從背後批判自己,讓我們陷入不自覺的低自我意象。

然而從生活中實際經驗裡,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粉飾過往的歷史,或避免去想那些曾讓我們難堪、挫折或失敗的事件,盡量讓自我感覺良好。這種高自我意象,通常是不自覺地為了補償低自我意象而出現。這樣的心理過程,通常是在潛意識裡發生。但其實,這也是生存的本能,為了保護自己,否則老是記得這些令人不自在或不愉快的事情,我們的日子就很難過下去。

圖一: 凹的自我意象

問題是,如果我們無法敏銳覺察這種心理過程,在生活中常常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就會在遇上挫折時,很快就陷入對自我的不滿,但自己不清楚為何老是如此高高低低的? 造就了所謂”凹”的自我意象(如圖一),這樣的自我意象是失衡的。

持續規律的靜坐練習,可以培養我們內省的敏感度,靜坐裡後設思想出現時,就有能力覺察到它們,了解它們不是全部的真實,並且以較能接納的態度,面對它們。逐漸地,這樣的心靈態度能反映到實際生活中,能與過去不滿的自我部分,逐一和解接納,也能更接近真實的自己,無須以高自我意象來補償低自我,原本凹的自我意象調整為凸的(如圖二),從而生活裡也更平衡踏實。

圖二: 凸的自我意象

靜坐冥想的方法很多,找到能讓自己持續做下去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挪威發展出來的雅肯靜坐法以現代心理學發展為基礎,與宗教無關、無須盤腿、無須排除雜念,簡單易學,五人就可成班開課。

最近實體初級課程將於10/7起陸續有不同日期的平日班及假日班開課:

平日週五上午班: 上課日期10/7, 10/14, 10/21, 10/28, 11/4 每周五9:30-12:00,請點選課程名稱,瀏覽詳細課程及報名資訊。

平日週四晚上班: 上課日期11/24、12/1、12/8、12/15、12/22,每周四19:00-21:30,請點選課程名稱,瀏覽詳細課程及報名資訊。

假日週六下午班: 上課日期 10/22, 10/29, 11/5, 11/26, 12/3,每周六14:00-16:30,請點選課程名稱,瀏覽詳細課程及報名資訊。

又以上課程時間如尚未有合適者,請點選學習雅肯靜坐法,填寫你想要上課的時間,我們會盡快與你聯絡。 

作者: 呂春熹 特色圖片: 多姿麝鳳蝶 攝影: 陳清文

緊跟不放的影子- 羞愧感

羞愧感跟自我有關,偏偏一般人對兩者的連結較無自覺,甚至可能會以其他感覺或反應,投射到別人身上。例如,故意輕忽他人、突然有暴怒感,或容易責怪他人或愛批評。

這種深層心理結構塑造在我們身心由來已久,靜坐過程裡出現的後設思想提供了我們最佳的途徑去察覺這個容易偽裝的自我感,並發現它像個緊跟不放的影子,對生命帶來限制與扭曲。

國際雅肯將針對此主題於10月3日週六台灣時間晚上10點舉辦視訊講座,與大家探討下列問題:

  • 靜坐能讓我們抓出這個緊跟著我們的背影嗎? 
  • 僅僅了解羞愧感卻難於擺脫它,對我們有幫助嗎?
  • 羞愧感可能代代遺傳嗎?
  • 羞愧感,除了自我意象,在社會上,例如大選時的辯論,或者種族歧視議題,其實也無所不在,如此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 如何在不同的生命階段裡,與羞愧感相處呢?

講座簡介

顏悟樂(Ole Gjems-Onstad) 挪威BI商學院財經法律教授,著名的社會評論家。也是國際雅肯靜坐學會會長,雅肯高級靜坐老師群(Initiator)之一。

哈美德(Merete Hetland) 生於1961. 哥本哈根國家醫院風濕病學顧問,哥本哈根大學風濕病學臨床外科教授,也是雅肯高級靜坐老師群(initiators)之一。

此視訊講座不收費,是對全世界所有人公開,講後也提供問與答時間,歡迎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聽講!

視訊講座參加方式: 請點選國際雅肯活動連結後,訂閱國際雅肯電子訊息(subscribe to eNews)即可。

國際雅肯靜坐學會旨在推廣靜坐,所謂雅肯靜坐法,無涉宗教,無須盤腿、不須放空,是基於心理學,簡單易學。有興趣者,可以點選以下方式與雅肯聯絡: 雅肯官網LINE臉書

訊息編輯: 呂春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