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可用來檢驗大腦的醫學儀器發達起來,大腦與靜坐有關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多,靜坐再也不是傳統觀念裡那個神秘兮兮,被許多人誤解為旁門左道或者不切實際的東西。靜坐的學習逐漸走進日常生活,是可以每天腳踏實地操作,就像刷牙、洗臉一樣的習慣。
人類的大腦構造複雜,內有一千五百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神經細胞相當於一部超級電腦,但是大腦尚有很多未被探索對的區域。近幾年,腦神經科學裡的心靈漫遊及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是目前正夯的研究領域。也帶動了研究這部分主題在靜坐中的角色。

這個大腦約佔體重2%的重量,卻耗用了人體血液中20%的能量。而且無論是白天或夜裡,以及在我們休息或工作時,能量的耗用差異不大,這表示我們的大腦幾乎是24小時無休止地運轉。近年腦神經科學界才確認,原來大腦裡有個區域,約在大腦中線區,無時不刻在活動,並給它個名稱”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以下簡稱DMN)。在我們休息時,無須專心工作時,大腦會自動跳到此區,以自發性的隨想進行活動,一般稱之為胡思亂想或雜念;甚至在我們需要專心工作時,例如,機械性的工作中、冗長的開會中,也會偶爾自動跳到此區活動,一般稱之為出神或心不在焉。因此早期都認為DMN只會干擾人們專心工作。

然而近年的研究發現,DMN所帶來心靈漫遊(mind wandering) 居然對人類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為工作時所需要的專心,只能帶來有限的幫助,長時間下是需要透過心靈漫遊來鬆弛身心,恢復精力。另外生活裡帶來的壓力性情緒更是在心靈漫遊間獲得消化,同時更把過去經驗自發區分重要性,有如磁碟重組,讓重要的過去經驗作為未來計畫的基礎。
研究更發現,活躍的DMN能夠讓心靈漫遊發揮自由隨想,使人更具有創造性思考,且覺察敏銳,為人處事更有彈性及同理心。這些特性能讓人在有意識的基礎上,自我探索與了解,使原本受限的個性獲得發展。這些正吻合近年來心理學界熱烈討論的議題- 自制力 (Self-Control)。多年來,心理學家在壓抑思(情)緒,可以達到較好的自制力,抑或控制思緒其實無法保持長期穩定的自制力間,相持不下。近年腦科學的研究發現,正好為後者帶來進一步的證據,也就是說,控制思緒並非控制行為的捷徑,因為我們做什麼(行為)並不等於想什麼(思緒),重點應該在於控制表現於外的行為。不斷地限制壓抑思緒,或是刻意地製造正面的思緒,都將是白費力氣。因此,如何對待思緒,成了接下來應該思考的課題。我們大腦的天生設計,其實已經提供了答案- 心靈漫遊的力量。

上面所述,當我們採取壓抑雜念的方式,已經研究證明是白費力氣,甚至在壓抑後反而不斷地出現,那麼我們如果任由自己跟著已出現的想法、念頭,一路走下去,也會因為自己的固定的思維方式,帶來另一種限制。大腦的DMN所帶來的心靈漫遊,是一種自發性,任何方式都無法加以控制的心靈漫遊。那麼究竟要如何保持活躍的DMN,讓它的自發性心靈漫遊發生作用呢? 腦科學家從各種鬆弛方式,包括靜坐、閉目養神、睡眠、聽音樂、肌肉漸進放鬆等發現,靜坐可以活躍DMN的活動,其中尤以自由開放、不排除雜念的非指令式靜坐所帶來的心靈漫遊更強烈。

非指令式靜坐的靜坐方法,有臨床標準化靜坐,重點在於心理治療;有雅肯靜坐,重點在於心理發展;有鬆弛反應法,重點在於生理;有超覺靜坐,重點在於精神性,等等。其中雅肯靜坐法是以中性的靜坐聲音為工具,靜坐時以輕鬆的心靈態度,反覆默念靜坐聲音,思緒雜念任由來去,惟想到是在靜坐時,再把焦點放回默念聲音,繼續靜坐。因此此種靜坐裡,雖任思緒自由,而藉著中性的聲音,不讓自己的固定思維模式影響思緒的自發性,真正有所控制的是行為- 想到時以輕鬆的心靈態度,回來繼續默念聲音。這樣的方式能讓DMN的活躍程度提高,心靈漫遊的力量得以發揮。而雅肯靜坐更藉著靜坐後的輔導,除了對於技巧運用的澄清,也讓靜坐者在探討中能夠與日常生活經驗連結。這樣的效果尤其顯現在長達一小時以上的長時間靜坐,較日常靜坐更有機會促進個人的個性發展。

本文係整理自2019年11月8日在台北雅肯之家舉辦的雅肯論壇內容。(整理者: 呂春熹)